
驚蟄:春天的甦醒與小蟲子的狂歡
驚蟄的由來與意涵 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,「驚蟄」可說是一個充滿生命力與想像空間的節氣。單從名稱來看,「驚」是驚醒,「蟄」則是蟄伏、冬眠的意思,合起來就是「驚醒蟄伏的生物」。當春雷乍響,大地回暖,萬物復甦,沉睡了一整個冬天的昆蟲們在地底蠢蠢欲動,彷彿聽見了召喚一般,紛紛鑽出地面活動起來。 如果要用現代語言來形容,「驚蟄」就像是昆蟲界的一場大型音樂祭,在大自然的節拍下展開活躍的生活。此時天氣逐漸轉暖,氣溫回升,春雨偶爾光顧,大地被濕潤滋養,萬物蓬勃生長。昆蟲的甦醒,也象徵著自然界新一輪的生態循環即將展開。 古人認為,當天氣回暖至一定程度,並伴隨雷聲響起,就會喚醒那些冬眠中的動物與昆蟲。這不僅是氣象的變化,也是自然節奏的一部分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對驚蟄的解釋是:「萬物出乎震,震為雷,故曰驚蟄。是蟄蟲驚而出走矣。」這說明了「雷」的象徵意義,它不只是天氣現象,更像是一種號角,喚醒了沉睡的大地。 春天的腳步與農忙的開端 對於農民而言,驚蟄是一個再重要不過的節氣。因為它意味著春耕即將展開,大地鬆軟,萬物可耕。農夫們會趁著氣溫轉暖開始整地、播種、施肥,尤其是稻作的農田,也進入了插秧的準備期。這是一年當中農事活動的重要起點。 但這時候,昆蟲的活躍也為農作物帶來挑戰。害蟲開始出沒,不小心就可能啃食剛萌芽的作物,讓農民們頭痛不已。不過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自然界中並不只有害蟲,也有不少益蟲會出現,像是蜜蜂、瓢蟲等能幫助授粉或控制害蟲數量。正所謂「萬物相生相剋」,這也是大自然微妙的平衡。 於是,農民們一邊忙於田間勞作,一邊還要留意病蟲害的防治。有些地方還會在驚蟄這天進行「打小人」的習俗,希望能驅走壞運、清除不利的氣場,象徵將害蟲與厄運一併趕走,也是一種民俗與自然結合的表現。 民間習俗與生活趣事 驚蟄除了在農業上的意義之外,也在民間生活中充滿趣味。最具代表性的習俗之一,就是「打小人」。尤其在廣東、香港一帶,這天人們會到橋下找專門的「打小人師傅」,用鞋底拍打紙人,象徵把心中的怨氣、厄運通通打走,也是一種心理療癒方式。 此外,驚蟄的到來往往也讓孩子們歡欣鼓舞。春天的氣息已經明顯,風開始變得溫柔,太陽也不像冬天那樣刺骨,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。孩子們拿著五顏六色的風箏跑上山坡,有時一不小心就把風箏卡在樹上。這時候,家長們就要展現「爬樹魂」,成為一日限定的「爬樹英雄」。而如果風箏實在太高,還可能全家總動員,用竹竿、長繩合力營救這個「空中脫逃犯」。 而一些老一輩的人也會說:「驚蟄打雷,四十九天會有雨」,這是一種觀察天氣的民間經驗,用來預測之後的降雨情形,提醒人們注意農作節奏與生活準備。 小蟲子的奇妙逆襲 春天一到,蟲蟲們熱鬧登場,對人類來說卻是另一場防禦戰的開始。有些人會準備各式各樣的驅蟲噴霧、電蚊拍、防蟲貼,家中仿佛成了抗蟲前線。但這些蟲子們可是經過冬眠的修煉,對人類的攻勢也不見得完全招架不住。 你可能會發現,不管你怎麼努力捕捉,總是有幾隻小蟲會施展「瞬間移動」或「隱形術」,消失在你眼前。牠們能夠巧妙地穿梭在角落、牆縫中,甚至還會反客為主,在你不注意時爬到你的書桌上「開會」。這些日常裡的小小對抗,也讓驚蟄充滿了歡樂與懊惱的趣味。 驚蟄與春季限定美食 對於吃貨來說,驚蟄不只是節氣,更是一年一度的「味蕾開機日」。這時候有許多當季的食材逐漸上市,如春筍、蒜苗、韭菜、香椿等,不但新鮮爽口,更有養生功效。春筍鮮脆,適合炒、煮、燉湯,象徵新生的滋味;蒜苗微辣,是炒肉的絕配,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。 有些地方還有「驚蟄吃梨」的傳統,認為吃梨能潤肺清火,避免春季乾燥帶來的不適。而在台灣,這時候的野菜也正當季,像是龍鬚菜、皇宮菜、過貓等,常出現在家庭餐桌或小吃店中,令人食指大動。 但美食當前,也要適可而止。過多攝取辛辣或油膩食物容易讓體質偏熱,古人常提醒「春不食肥,夏不食寒」,意思就是春天不宜過度進補,否則體內容易「上火」,出現鼻血、喉嚨痛等症狀。連帶著小蟲子也會被吸引過來,這就得不償失了! 結語:驚蟄,不只是節氣 驚蟄不僅是自然界的一個節點,更是一場關於生命、農事與人情味的節氣盛典。從昆蟲的甦醒,到農夫的辛勤,再到民俗的趣味與食物的饗宴,驚蟄提醒我們:生命無時無刻不在流動,萬物皆有其時。 這個節氣讓人重新體會自然與人的連結,從小蟲子們的活動中,我們或許也能學到生存的智慧與適應的彈性。別忘了,當你聽見第一聲春雷響起時,也許不只是昆蟲被喚醒,你內心的春天也正在悄悄萌芽。 所以,喔,驚蟄!讓我們一起迎接這個充滿生命力的時刻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