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戰 24 小時不滑手機:一場與自己和科技的拉鋸戰

挑戰 24 小時不滑手機:一場與自己和科技的拉鋸戰

嗨,大家好!今天要來跟你們分享一個讓我身心都備感煎熬的實驗,也是我人生中難度堪比斷食、熬夜還有考駕照筆試的挑戰——沒錯,就是 「24 小時不滑手機」。 你可能會想:「不就一天不看手機嗎?哪有這麼誇張?」但對於一個連半夜起床上廁所都會順便刷一下社群、吃飯要拍照、走路要戴耳機、連搭電梯也要看一下 LINE 的人來說,這真的堪稱一場「數位戒斷計畫」。 這個挑戰的靈感來自於我某天不小心點開的一部紀錄片(是的,不小心點開的,因為我滑手機太久了),內容探討人們對智慧型手機的依賴如何悄悄侵蝕我們的專注力、情緒、甚至人際關係。聽起來有點老生常談,但看完之後我竟然有一種莫名的共鳴:我是不是也該清醒一下了? 於是,我給了自己一個任務——從凌晨零點開始,連續 24 小時,不滑手機、不看訊息、不刷社群、不查 Google、不拍照、不聽音樂,就連看時間也不可以偷瞄手機螢幕。 HOUR 0:正式開始,手機封印! 為了不讓自己中途破功,我決定採取極端手段:把手機丟進冷凍庫。沒錯,你沒聽錯,就是冷凍庫。這樣一來我就不能輕易取用,還可以順便檢驗我的意志力是否會被一支結冰的手機打敗。 我看了一眼手機螢幕上最後的訊息,深呼吸,然後啪地一聲蓋上冷凍庫門。 挑戰,正式開始。 HOUR 1–3:戒斷初期,靈魂出竅 才剛開始沒多久,我就開始慌了。手不自覺地往褲子口袋摸,卻什麼都摸不到。整個人像是失去重心的磁鐵,找不到吸附的方向。我的腦袋開始出現各種內建劇場: 「等一下,我是不是錯過了某個緊急訊息?」 「萬一家人找不到我怎麼辦?」 「LINE 群組是不是炸鍋了?」 「IG 那篇限時動態是不是爆紅了我都不知道?」 為了轉移注意力,我硬著頭皮拿起塵封已久的書,開始閱讀。一開始很難專心,但幾頁之後,我居然慢慢進入情節了。書裡的世界不像社群一樣瞬間更新,但卻有種靜謐的沉浸感,是我許久未曾體會的。 然後我掃了一眼房間,突然發現桌子上堆著三個月前沒丟的發票、角落有發霉的水瓶……好吧,或許這也是個適合打掃的時機。 HOUR 4–6:精神崩潰邊緣的過渡期 如果你問我什麼叫「焦慮感從內而外滲透整個人」,那大概就是這個時段。我開始幻想手機跳出大量通知,朋友們在群組裡狂 @ 我問我去哪了、Instagram 的小紅點飆破百、甚至 Apple Watch 也自暴自棄地不再震動。 我試著打開電視來分散注意力,卻發現我居然不知道遙控器放哪了。以前都是用手機遙控的……(淚目) 最後,我翻出一本厚厚的旅遊雜誌,假裝自己在環遊世界。雖然照片看起來不如 Instagram 滿版高畫質那麼吸引人,但那種「不用急著滑下一頁」的感覺,竟然意外地療癒。 HOUR 7–9:開始進入低潮期 我開始懷疑這場挑戰的意義。 我不是修行者,也不是參加什麼數位排毒營,幹嘛要折磨自己?我的思緒開始反覆出現: 「手機其實也沒那麼壞吧?」 「這樣的我,還算是現代人嗎?」 「如果這時候世界末日來了,我是不是最後一個知道?」 我拿出紙和筆,寫下一些內心感想。然後畫了一隻企鵝。對,不知道為什麼,是企鵝。那隻企鵝看起來有點孤單,就像我此刻的狀態。 HOUR 10–12:近乎絕望的掙扎 這段時間可以說是「人機分離症候群」的極致展現。我感覺自己像是漂浮在某個沒有訊號的宇宙,耳邊是無限的寂靜。我甚至開始懷念那個每三分鐘叮咚一聲的 LINE 通知,和 Instagram 洗版的限時動態。 但身體逐漸安靜下來,心跳也放慢了。這樣的靜謐感,在現代生活中實在太罕見了。 我甚至閉上眼睛,做了一場簡單的冥想。然後,睡著了。 HOUR 13–24:從混亂中發現平靜 醒來的時候,天已經暗了。我看了看鐘,發現挑戰居然還剩快 10 小時。此時的我,心境突然轉變。 我不再強迫自己「要做些什麼」,反而開始享受放空的時間。我泡了杯茶,坐在窗邊看著天色漸漸變暗。那一刻,我突然覺得——也許我們太習慣讓手機填滿所有空白了,卻忘了留空間給自己喘口氣。 晚上,我寫日記、整理房間、甚至拿出烘焙書做了簡單的小餅乾。沒有拍照,沒有發限時動態,只有我自己和那份難得的寧靜。 直到時間終於來到第 24 小時,我走到冷凍庫,打開門,看到我的手機已經結了一層薄霜。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取出來,插上充電線。 令人驚訝的是,我並沒有立刻急著查看訊息,而是靜靜地坐下來,深吸一口氣。那一刻我知道,我贏了。 結語:我學會的不只是「不滑手機」 這 24 小時的挑戰,讓我發現了一個很深的事實——我不是真的不能沒有手機,而是我早已習慣讓手機主宰我的生活節奏。 ...

2023 年 8 月 27 日 · 1 分鐘 · 小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