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i-Fi 在微波爐旁變慢?聊聊頻率干擾的有趣冷知識

Wi-Fi 在微波爐旁變慢?聊聊頻率干擾的有趣冷知識

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:正在用微波爐熱個便當,結果手機上的 Wi-Fi 突然變得超慢,甚至直接斷線?一開始可能覺得是網路壞了,但關掉微波爐後,又一切正常。這可不是什麼怪事,而是有科學根據的!原來,微波爐和 Wi-Fi 之間會互相「搗蛋」,背後牽涉到電磁波頻率的干擾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這現象怎麼來的,還有怎麼解決,讓你在熱飯的同時也能順暢刷影片。 微波爐和 Wi-Fi:頻率鄰居的尷尬 要搞懂這件事,得先看看微波爐和 Wi-Fi 用的是什麼頻率。微波爐加熱食物靠的是 2.45 GHz 的微波,這是個特別挑選的頻率,能讓水分子振動,把食物熱起來。而 Wi-Fi 呢,常用的有兩個頻段:2.4 GHz 和 5 GHz。你有沒有發現,微波爐的 2.45 GHz 跟 Wi-Fi 的 2.4 GHz 超像?這就像兩個住得很近的鄰居,聲音稍微大一點,就可能吵到對方。 雖然數字上看起來只有一點點差,但對電磁波來說,這已經夠近到互相干擾了。當微波爐開啟時,它發出的電磁波會跑到周圍空間,撞上 Wi-Fi 的訊號,結果就讓網路變得卡卡的。這可不是微波爐故意挑釁,而是頻率太靠近的自然結果。 頻率干擾:電磁波的「噪音大戰」 那為什麼頻率接近就會打架呢?這得從電磁波的本質說起。電磁波是一種能量,像波浪一樣傳播。如果兩種波的頻率差不多,就會互相影響,有點像兩個人在同一個房間大聲講話,誰也聽不清誰。微波爐運作時,會放出強烈的 2.45 GHz 電磁波,這些波跑出去後,會跟 Wi-Fi 的 2.4 GHz 訊號撞在一起,導致訊號變弱、速度變慢,甚至斷掉。 想像一下,你在聽音樂,旁邊有人開著吵鬧的電鑽,音樂還是能聽到,但聲音變得模糊不清。Wi-Fi 也是這樣,微波爐的電磁波就像那個電鑽,雖然不會完全蓋過 Wi-Fi,但會讓它「聽起來」不順暢。所以,下次熱個東西發現網路卡住,別怪路由器,可能是微波爐在「搶頻道」。 5 GHz Wi-Fi:遠離干擾的好選擇 既然 2.4 GHz 這麼容易被干擾,那有沒有什麼解法呢?答案就在 5 GHz Wi-Fi 身上。5 GHz 的頻率跟微波爐的 2.45 GHz 差得遠多了,干擾自然少很多。如果你家路由器支援 5 GHz,切過去試試看,會發現微波爐開著時,網路還是穩穩的。 當然,5 GHz 也不是完美無缺,它的訊號穿牆能力比 2.4 GHz 弱一點,範圍也小一些。但如果你的路由器就在附近,用 5 GHz 絕對是避開微波爐干擾的好方法。熱飯時還能順暢看劇,這種小幸福誰不愛呢? ...

2023 年 6 月 16 日 · 1 分鐘 · 科技玩家
達文西的反寫人生:天才還是怪咖?鏡像字的搞笑真相

達文西的反寫人生:天才還是怪咖?鏡像字的搞笑真相

說到達文西,你腦子裡是不是立刻浮現《蒙娜麗莎》那抹「你猜我在笑什麼」的微笑,或者《最後的晚餐》裡耶穌跟門徒們的飯局尷尬瞬間?這位文藝復興的大咖,畫功一流沒話說,但今天咱們不聊他的藝術天分,來講點更「歪門邪道」的——他的鏡像字。對,就是把字左右翻過來寫的那種怪招。你是不是覺得這聽起來像幼稚園小孩在玩無聊把戲?但達文西卻認真得很,筆記本裡滿滿都是這種「反著寫」的文字。這傢伙到底在想什麼?難道只是想耍酷,還是藏了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?準備好了嗎?咱們要用幽默的眼光,來破解這位斜槓大師的「反骨人生」! 鏡像字:天才的怪癖還是實用小妙招? 達文西的鏡像字,簡單說就是把正常文字丟進鏡子裡照一照,變成左右相反的模樣。你要看懂,得拿個鏡子對著,不然就只能乾瞪眼。但這位大師為什麼要這麼麻煩自己?歷史學家跟科學家吵了好幾世紀,提出了幾個還算靠譜的猜想,咱們來一一拆解: 防盜版大法? 那年頭沒有雲端硬碟,也沒有影印機,想保護自己的發明跟想法,只能靠自己動腦筋。達文西可能覺得,反著寫字至少能讓小偷看不懂,抄起來也得頭暈半天。就像在筆記裡埋點「防拷貝咒語」,逼得競爭對手只能抓頭喊:「這什麼鬼東西啊!」 左撇子的救星? 達文西是左撇子,寫字時老是用手把墨水抹得一團糟,氣得想摔筆。於是他靈機一動,從右往左寫,這樣手就不會拖過剛寫好的字,筆記永遠乾乾淨淨,簡直是強迫症患者的夢幻解方。你說,這算不算天才的懶人哲學? 純粹耍個性? 也許達文西就是喜歡跟別人不一樣。人家規規矩矩寫字,他偏要反著來,就像有些人愛穿洞洞牛仔褲或把頭髮染成綠色,純粹想說:「我就是不走尋常路!」這種叛逆小劇場,說不定還真能激發靈感呢。 不管真相是啥,這些鏡像字確實給達文西加了幾分神秘感,讓我們忍不住想多挖點他的八卦。這傢伙,果然不簡單! 鏡像字不是他的專利,但他是玩得最溜的 別以為鏡像字是達文西發明的專利,早在他之前,古希臘人就有人這麼搞過。不過,達文西把這招發揚光大,變成他的個人標籤,誰看了都知道:「哦,這是達文西的筆記!」除了他,歷史上還有幾個名人也愛玩這套: 路易斯·卡羅爾: 寫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的那位怪大叔,私下日記跟信件也愛用鏡像字。據說他是怕僕人偷看,乾脆把內容加密,逼得僕人只能哀怨:「老闆,我只是想知道晚餐吃啥啊!」 庫爾特·哥德爾: 這位數學怪咖也用鏡像字寫公式,可能是怕同行偷師吧。結果呢?同行看了只能說:「哥德爾,你這是要我們買鏡子還是放棄啊?」 看來,鏡像字是聰明人的小眾愛好,達文西只是其中最會炒熱氣氛的那一個。他的筆記本就像一本加密日記,讓後人看得既佩服又頭痛。 反寫背後的大腦遊戲:你也可以試試看 鏡像字不只是耍酷,還跟大腦有點關係。科學家說,這玩意牽扯到空間認知、動作控制跟語言處理,聽起來很燒腦對吧?平常我們寫字,大腦早就習慣一套順序:從左到右,筆畫按部就班。但你要是反過來寫,大腦就得「重開機」,把舊習慣丟掉,重新學一套新規則。 這聽起來像苦差事,但其實沒那麼難。大腦超有彈性,只要練個幾天,你也能變成鏡像字小達人。科學家還說,這種訓練能刺激腦子,提升空間想像力跟創意。說不定你練著練著,就靈光一閃,發明個什麼飛行器之類的——當然,前提是你別練到手抽筋還在抱怨:「這什麼鬼啊!」 所以,生活無聊時,拿張紙試試反寫你的名字吧。搞不好你會發現,自己也有點達文西的潛質,只是差了個畫《蒙娜麗莎》的機會! 斜槓始祖:達文西不只是畫家,是全能王 說到達文西,大家第一反應是「畫家」,但這傢伙的履歷可沒那麼單薄。他不只會畫畫,還身兼科學家、工程師、發明家、解剖學家、地質學家、植物學家跟作家,簡直是「斜槓青年」的祖師爺。他的筆記本就像個萬花筒,裡面塞滿了飛行器、水下呼吸器、坦克車的草圖,還有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。 這些發明在當時多半沒做成實物,畢竟那年頭連螺絲起子都未必好找。但這些天馬行空的點子,卻給後來的科學家點了盞燈。比如他畫的飛行器,雖然飛不起來,卻啟發了後來的直升機設計。你說,這算不算「天才的腦洞救宇宙」? 達文西這一生,活得就像個傳奇。他的鏡像字就像藏在筆記裡的彩蛋,等著後人去破解。而他那股什麼都想試試的衝勁,更是讓人忍不住想給他點個讚,順便問一句:「大哥,你是怎麼有時間睡覺的?」 反著寫,反著想:達文西教我們的怪招 達文西的鏡像字,不只是寫字的怪癖,更是他思考方式的縮影。這傢伙告訴我們:別老跟著別人走,偶爾反過來試試,說不定會有驚喜。就像他畫畫不只畫畫,還能搞發明;寫字不只寫字,還能玩加密。他的「反骨精神」,是創新的最佳燃料。 咱們現代人呢?生活忙得像陀螺,偶爾也該學學達文西,跳出框框想想。比如工作卡關時,試著反過來問:「如果我什麼都不做會怎樣?」說不定靈感就蹦出來了。或者,像他一樣反著寫點東西,搞不好你會發現:「哇,原來我名字反過來這麼帥!」 結語:你也可以是下一個「反骨達文西」 達文西這傢伙,用他的鏡像字跟斜槓人生,告訴我們一件事:別怕跟別人不一樣,怪一點反而更酷。在這個什麼都講求效率的時代,偶爾停下來,反著寫個字、反著想個問題,可能會讓你找到新出路。 現在,拿起筆,試著把你的名字反過來寫寫看。別管歪七扭八,重點是享受那股「我跟別人不一樣」的快感。誰知道呢?說不定你練著練著,就畫出自己的《蒙娜麗莎》,或者發明個什麼怪東西,然後得意地說:「哈哈,達文西也沒我這招吧!」人生嘛,就是要反著玩才有趣,對不對?

2023 年 5 月 19 日 · 1 分鐘 · 藝術與生活
海馬是爸爸生寶寶?揭開海洋小精靈的繁殖奧秘!

海馬是爸爸生寶寶?揭開海洋小精靈的繁殖奧秘!

你有沒有想過,在這個世界上,竟然有爸爸能懷孕生小孩?這聽起來像是奇幻故事裡的情節,但在廣闊的海洋裡,卻真真切切地上演著。主角就是那優雅又神秘的海馬——一種顛覆我們對性別角色認知的小生物。沒錯,海馬爸爸才是孕育下一代的主力軍!這個奇妙的自然現象,不只讓人驚嘆,還藏著許多值得探索的秘密。今天,我們就潛入海底,來一場與海馬的親密約會,看看這些海洋小精靈如何用獨特的方式延續生命,並想想我們能為牠們做些什麼。 海馬的迷人身影:海洋中的異類 一提到海馬,你腦海裡是不是浮現出牠那獨一無二的模樣?長長的管狀嘴巴,像極了迷你吸塵器;直立的姿勢,讓牠不像魚,反而像個小騎士;還有那捲曲的尾巴和一身盔甲般的骨板,像是穿著中世紀鎧甲的戰士。海馬的體型不大,多數種類長度在15公分左右,小巧得能輕鬆藏進珊瑚縫裡。牠們的顏色更是五花八門,有的紅得像火焰,有的黃得像陽光,還有的綠棕低調,完美融入海草叢中。 這種獨特的外型,讓海馬在海洋生物中脫穎而出,也成了水族館的明星。每次看到牠們在水裡緩慢搖擺,我都忍不住想,牠們就像大自然的手工藝術品,既脆弱又充滿生命力。這種迷人的外觀,不只是為了好看,還幫牠們在危機四伏的海洋裡找到生存之道。 浪漫的求偶舞:愛情的開場 海馬的繁殖故事,從一場浪漫的舞蹈開始。在繁殖季節,雄海馬和雌海馬會展開一場精心編排的求偶儀式,像極了海洋版的雙人舞。牠們會面對面,尾巴輕輕纏繞,身體互相摩擦,用慢動作展示彼此的魅力。有時,牠們還會同步改變顏色,像在說:「嘿,我喜歡你!」這場舞蹈不只是好看,更是確認雙方意願的關鍵一步。 當兩顆心靠得夠近,交配就正式開始。但這裡有個大反轉——不像大多數魚類由雌性產卵,海馬的劇本完全顛覆傳統。雌海馬會把卵子小心翼翼地「送」進雄海馬的育兒袋,而不是自己負責孵化。這一刻,雄海馬就從舞伴變成了未來的爸爸,承擔起孕育生命的重任。我每次想到這浪漫又奇特的開場,就覺得海馬的愛情故事真是獨樹一格,充滿驚喜。 育兒袋的魔法:海馬爸爸的秘密基地 雄海馬的腹部有個神奇的小口袋,叫做「育兒袋」(brood pouch),這是牠們孕育寶寶的核心武器。交配時,雌海馬用一根細長的產卵管,把幾十到幾百顆卵子注入這個袋子裡。雄海馬隨即釋放精子,讓卵子在袋內受精。從這一刻起,小生命就在這個溫暖的小空間裡開始成長,直到孵化成迷你海馬。 這個育兒袋可不只是個儲存箱,它像個高級育嬰室。袋內的環境受到精密調控,水分、鹽度和氧氣濃度都恰到好處,還能分泌營養物質,像母乳一樣滋養胚胎。牠甚至有點像人類的子宮,提供保護,讓小海馬免受外界威脅。看著海馬爸爸挺著圓滾滾的肚子,我總覺得這畫面既溫馨又不可思議,誰能想到,海洋裡還有這樣的「孕夫」呢? 海馬爸爸的辛勞:孕育生命的挑戰 懷孕對海馬爸爸來說,可不是輕鬆的任務。根據種類不同,牠們的懷孕期從10天到6週不等,這期間,雄海馬得付出不少心力。育兒袋不只是個被動容器,還得主動工作,確保胚胎有足夠的氧氣和養分。這就像人類懷孕時,胎盤源源不斷地供應營養,只是海馬爸爸得自己扛起這一切。 更辛苦的是,懷孕讓雄海馬變得笨拙。牠們本來就游得慢,挺著大肚子後更是行動不便,得更小心躲避掠食者,像鯛魚或螃蟹這樣的敵人隨時可能來搶食。為了保護寶寶,牠們常躲在海草或珊瑚裡,低調度日。這種默默的付出,讓我不禁感動,海馬爸爸雖然不會說話,但牠們用行動證明了父愛的偉大。 小海馬的誕生:新生命的起點 經過幾週的孕育,終於到了小海馬出生的時刻。雄海馬會用力收縮育兒袋的肌肉,像擠牙膏一樣,把小海馬們「擠」進海水裡。這一刻真是奇觀,小小的海馬寶寶,一出生就跟爸爸長得一模一樣,只是縮小了好幾倍,像迷你玩具一樣可愛。一次生產,根據種類不同,可能有20到1000隻小海馬誕生,場面熱鬧得像場海洋派對。 但這幸福的一刻,也伴隨著挑戰。剛出生的小海馬非常脆弱,只有幾毫米長,必須馬上學會游泳和覓食。牠們沒有爸媽的庇護,得靠自己躲避天敵,像浮游生物或小魚這樣的掠食者隨時可能把牠們當點心。雖然海馬爸爸已經盡力,但小海馬的存活率很低,往往只有1%能長大成人。每次想到這,我都覺得生命真是既美麗又殘酷,海馬爸爸的努力,讓人既感動又心疼。 海馬的危機:生存的警鐘 海馬的繁殖故事雖然奇妙,牠們的生存卻面臨重重危機。近年來,海洋污染、珊瑚礁破壞和過度捕撈,讓海馬的家園越來越小。許多人把海馬撈起來曬乾,當成中藥材或紀念品,這讓牠們的數量急劇下降。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的資料,有些海馬種類已經被列為瀕危物種,情況不容樂觀。 想想看,這麼可愛又獨特的生物,如果有一天從海洋消失,該有多可惜?牠們的育兒袋、求偶舞,都是大自然的傑作,卻因為人類的貪婪和疏忽,變得岌岌可危。這不僅是海馬的危機,也是我們海洋生態的警訊。 守護海馬:你我能做的改變 面對海馬的困境,我們不是無能為力。從日常生活開始,就能幫上忙。比如,減少用塑膠製品,讓海洋少點垃圾;支持永續漁業,選吃對生態友善的海鮮,都是簡單又有效的行動。如果有機會,還可以參加海馬保育計畫,或捐款給相關組織,讓專業人士有更多資源保護牠們。 我有時會想,如果每個人都願意為海馬出一點力,牠們是不是就能繼續在海裡跳舞,用育兒袋孕育下一代?這小小的改變,或許能讓海馬爸爸的故事傳承下去,讓我們的子孫也能在水族館裡,看見這迷人的海洋精靈。 海馬的生命啟示:奇蹟與責任 海馬爸爸生寶寶的故事,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一場奇觀。從浪漫的求偶舞蹈,到育兒袋裡的孕育奇蹟,再到小海馬的誕生,每一步都充滿驚喜。牠們用獨特的方式,打破了性別的刻板印象,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多樣性有多美妙。雄海馬的辛勤付出,也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父母之愛的無私與堅韌。 但這故事不只是驚嘆的對象,更是一聲呼喚。海馬的生存危機,提醒我們海洋生態的脆弱,也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責任。下次看到海馬的照片或影片,不妨多停留一刻,想想牠們背後的努力與挑戰。保護海馬,從你我做起,讓這些小精靈能在藍色世界裡繼續舞動,把牠們的繁殖奇蹟傳給未來。海馬爸爸的故事,不該只是冷知識,而是我們與自然和解的起點。一起努力吧,讓這片海洋,永遠有牠們的身影!

2022 年 11 月 14 日 · 1 分鐘 · 科學小飛俠
地球每天都在縮短一點點?- 解釋地球自轉變慢的冷知識

地球每天都在縮短一點點?- 解釋地球自轉變慢的冷知識

你有沒有想過,每天24小時的時光,其實正在悄悄變長?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天,是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,但這個熟悉的節奏並不是永遠不變的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緩緩減慢,這意味著每一天都在偷偷延長一點點。這個變化細微到我們幾乎感覺不到,卻藏著關於地球運轉的驚人秘密。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跳出日常的時間框架,探索這顆藍色星球的自轉故事,看看它為什麼慢下來,又會帶來什麼意想不到的影響。 自轉變慢的幕後推手:月球與潮汐的牽引 地球的自轉為什麼會變慢?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答案,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,其中最大的「元兇」是我們的老朋友——月球。月球的引力就像一隻無形的手,輕輕拉著地球的海洋和地殼,掀起潮汐。你可能看過海邊的潮起潮落,但你知道嗎,這波浪的背後,還藏著一個減速的秘密。 當海水隨著月球引力移動時,會產生摩擦力,這股力量就像剎車片一樣,慢慢拖住地球的自轉。想像地球像個陀螺,本來轉得飛快,但月球帶來的潮汐就像有人在旁邊拉了一把,讓它一點點慢下來。這種效應叫做「潮汐制動」(tidal braking),是地球自轉變慢的主角。雖然太陽的引力也有類似作用,但因為距離遠得多,影響比月球小得多,像是個不太賣力的助手。 除了天上的影響,地球自己也「幫了倒忙」。地震、火山爆發這些地質活動,會微微改變地球的質量分布,像個跳舞的人換了姿勢,轉速自然受影響。大氣的風吹、洋流的流動,甚至冰川融化,都會讓地球的自轉節奏產生細微波動。這些因素加起來,就像一場大自然的合奏,緩慢卻持續地調整著地球的步伐。 自轉變慢有多慢?數字背後的驚奇 聽到地球自轉變慢,你可能會問:到底慢了多少?答案是——慢得幾乎像在開玩笑。科學家測量發現,地球每天的自轉時間平均增加約1.7毫秒(千分之一秒)。1.7毫秒是什麼概念?眨一下眼大概是300毫秒,這點時間連讓你感覺異樣都不夠。但別小看這微小的數字,它可是會累積的大傢伙。 算一算,一年365天,每天多1.7毫秒,一年下來就增加約0.6秒。聽起來還是沒什麼,對吧?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到幾百萬年、甚至幾十億年,這數字就變得驚人。科學家估計,4億多年前,地球一天只有22小時左右,比現在短了整整2小時!那時候的恐龍,可能在更短的白天裡奔跑,夜晚也來得更快。這種緩慢的變化,像時光裡的隱形畫筆,悄悄改變了地球的模樣。 每次想到這點,我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。我們的一天,正在以肉眼看不到的速度變長,而這背後,是地球和月球億萬年的拉扯遊戲。 閏秒登場:人類與地球時間的妥協 既然地球自轉變慢,我們的時鐘怎麼辦?現代生活靠的是精準的原子鐘,準到一秒都不差,但地球的自轉卻像個不守時的老朋友,總愛拖拖拉拉。為了讓這兩個時間系統保持一致,科學家想出了一個妙招——「閏秒」(leap second)。 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(IERS)會根據地球自轉的實際速度,決定什麼時候加一秒。通常在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午夜,全球的協調世界時(UTC)會多停留一秒。這不是什麼浪漫的儀式,而是為了讓我們的科技系統,比如衛星導航、網際網路、通訊網路,跟地球的自轉同步。要不然,幾十年下來,時鐘跟太陽升起的時間可能差了好幾分鐘,想想看,早上鬧鐘響時天還沒亮,那得多尷尬! 閏秒的加入,就像人類跟地球簽的一份和平協議。我們用高科技追趕時間,地球卻用自己的節奏提醒我們:嘿,我可沒那麼聽話。這小小的調整,讓我不禁覺得,我們跟這顆星球的關係真是既親密又有趣。 自轉變慢的連鎖效應:不只是時間問題 地球自轉變慢,不只是讓一天多幾毫秒這麼簡單,它還會牽動大自然的許多角落。就像一顆石頭丟進湖面,漣漪會一圈圈擴散開來。 首先是潮汐。月球的引力本來就靠地球自轉來平衡,自轉慢了,潮汐的節奏也會跟著變。這種變化可能影響沿海生態,比如那些靠潮水覓食的螃蟹,或在潮間帶繁殖的貝類。幾百萬年後,潮汐的模式可能跟現在完全不同,連帶改變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。 氣候也可能受到波及。自轉速度影響地球的角動量,進而牽動大氣循環。科學家猜測,如果自轉變得太慢,可能讓風向和洋流偏離軌道,甚至改變降雨模式。雖然這些影響目前還很細微,但長期看來,可能成為氣候變遷的隱藏推手之一。我每次想到這,就覺得地球像個精密的機器,轉速一變,連空氣和水都跟著起舞。 還有個有趣的副作用:月球正在離我們遠去。潮汐制動不只慢了地球,也把能量轉給月球,讓它每年遠離地球約3.8公分。幾億年後,月亮可能變得更小更暗,滿月的光輝也不再那麼明亮。這畫面聽起來有點孤單,但也讓我對這場宇宙舞蹈多了份敬畏。 未來的探索:解開地球自轉的更多謎團 地球自轉變慢的故事,還遠遠沒講完。這是個跨領域的大題目,牽涉地球物理學、天文學,甚至氣候科學,科學家們正用各種方法挖得更深。 他們用衛星雷射測距和超精準的原子鐘,追蹤自轉速度的每一絲變化,試圖畫出更清楚的時間線。還有研究專注在潮汐力的細節,想搞懂月球怎麼跟地球「拉鋸戰」。地球內部的秘密也沒放過,比如地核和地幔的運動,會不會偷偷影響自轉?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在清單上,冰川融化、海平面上升,可能讓地球轉得更不穩定。 這些研究不只是滿足好奇心。了解自轉變慢的機制,能幫我們預測未來的氣候、地質變化,甚至調整太空計畫。畢竟,地球的自轉不只關乎時間,還牽動我們生活的每一部分。想到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忙著解謎,我就覺得這場探索像場冒險,帶我們走向未知的星球未來。 自轉變慢的啟示:地球的動態之美 地球自轉變慢,這小小的冷知識,像一扇窗,讓我們窺見這顆星球的動態人生。它不是靜止的石頭,而是一個活著、呼吸著的系統,每天都在調整自己的節奏。1.7毫秒的延長,或許對我們的生活沒什麼感覺,但對地球來說,是億萬年演化的痕跡。 這現象也提醒我們,時間不是絕對的。我們用鐘錶規範日子,地球卻有自己的步調。閏秒的加入,像是人類對這步調的尊重,而潮汐、氣候的連鎖反應,又讓我們看到自然界的微妙連結。每次抬頭看月亮,我都忍不住想,它正在用無形的力量,改變我們的一天,也改變我們的未來。 所以,下次抱怨一天太短時,不妨想想:其實它正在變長,只是慢得讓我們忘了珍惜。地球自轉變慢的故事,是科學的奇蹟,也是生活的詩意。讓我們帶著好奇,继续關注這顆星球的變化,因為它的每一次轉動,都是我們存在的證明。

2022 年 7 月 9 日 · 1 分鐘 · 天文小白